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

約旦 佩特拉古城 (petra)

約旦 佩特拉古城 (petra)

位於約旦的佩特拉古城於西元前三世紀建立起來的城市,有宮殿、墓室、神廟、住家等。此城亦控制著大馬士革與阿拉伯之間的通商之路,也是海上絲路的中繼站,地理位置重要,導致該地商業發達。以下為其詳細之敘述,請各位慢慢去品味一下這玫瑰色的美麗古城吧!!




佩特拉是Nabatean人於BC3世紀,在玫瑰色岩石群中建立起來的城市,他們在岩壁上雕鑿出宮殿、神廟、墓室/住家。

此城控制著大馬士革與阿拉伯間的通商之路,也是海上絲路的中繼站(印度來的絲綢及香料經海上至紅海,再由路上運往北方,需經過佩特拉,歐洲的貨物要經海路輸往東方亦須經過此地),由於商業發達,以佩特拉為首都的Nabateanh曾一度非常強大(BC3世紀時,由於埃及托勒斯王朝與Seleucids I(統理敘利亞)交惡,商隊不經兩國域,返由佩特拉轉運),政治獨立的局面一直維持到AD106年,終被羅馬併吞,Nabatean遷都至Bosra。


佩特拉 Petra 在聖經有多處的記載,佩特拉是希臘文Peter的轉音,彼德Peter在希臘文的意思為岩石。馬可福音3:13~16中敘述西門(Simon)改名彼德(Peter),彼德為耶穌十二門徒中第一位大弟子,耶穌勉勵彼得要如磐石般的堅硬、穩固。

佩特拉在西元前2世紀初,隨著海上絲路的開啟,佩特拉因在岩石之中,隱蔽性高且出入只有一條路,一躍而上貿易的重鎮,經營此貿易的民族為納巴提恩人(Nabataean),納巴提恩人又是從何冒出來,一冒出來即站上世界貿易的舞台,非常的有趣。

創世紀25章第12節至第13節我們可知納巴提恩人的祖先是誰,亞伯拉罕與夏甲生的小孩­–以實瑪利(Ishmael),以實瑪利生了十二個小孩,為目前阿拉伯人祖先的十二個源頭,其中的大兒子尼拜約(Nebaioth)即是納巴提恩人的先祖。

而佩特拉位置又是在哪裏,摩西的出埃及記,此段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,帶領著猶太子民離開埃及,除了摩西外,尚有摩西的哥哥亞倫(Aaron)。民數記33章第39節,記述了“祭司亞倫遵著耶和华的吩咐上何珥山(Mt.Hot)就死在那裡”。


何珥山即在佩特拉峽谷的山上,至今亞倫的墓地還在何珥山上,我們只能遠望,爬何珥山來去需要5 . 6小時。只是很驚奇,怎麼聽起來像宗教,但卻是歷史故事。

羅馬統治期間仍有所建設,但因距羅馬的中心城市皆很遠,不具有前哨城市的重要性,佩特拉逐漸衰微,加上地震的破壞,此城在AD6世紀後幾乎被棄置了,最後的紀錄出現在1217年。(AD4.5世紀曾有幾處岩穴充維修道院和教室,12世紀十字軍建了要塞但時間很短)。1812年再度被發現,1929年開始挖掘,1958年中心城市才被發現。


“法老的寶藏”是兩層樓的建築,上層三角楣分為兩半,中間夾了一座亭榭,亭榭正面雕著埃及的Isis神(三角楣下為亞馬遜女兵),亭榭上有科林斯柱柱頭,其上頂著一個大甕,兩半的三角楣上各棲息著一隻鷹;下層則是完整三角楣及住廊玄關。

整個建築風格融合了埃及、希臘及亞述文化。這其實是一座墓室,建於埃及托勒密王朝時期。接著我們走在受亞述/巴比倫文化影響的法沙特街(Street of Facades),指的是墓穴區。這些墓穴或大或小,墓穴內部的地上挖有洞,單個或多個,應是放屍體的。


古城中也有羅馬劇場,沿著岩壁慢慢鑿出層層半圓形的階梯,約可坐8000人,但在半圓的空地上卻有綁畜牲的凹洞,也有類似祭壇的石堆,老師解釋此處應是獻祭(舉行祭典)之處,而非一般的劇場。劇場的左前方可看到羅馬時期的法院,應是羅馬在原來Nabatean岩穴建築的前面,以”拱”堆起大片的平台,複合而成的建築。


資料來源:
老夫子旅遊 BLOG
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may.lin/archive/2006/01/20/35397.html

沒有留言: